|
内修外攘 回到考亭有段时间了,朱子的心情却越来越沉重。并不是因为自己失去了做“帝师”的机会,而是朱子隐隐感觉到自己这次的被罢官可能会导致朝廷中的内斗被彻底激化。其实,朱子的这种“山雨欲来”的感觉是对的,因为不久以后就发生了以打击道学为口号,实际上是排除异己的“庆元党禁”。 朱子无心出门访友,除偶尔辅导学生学业外,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写作,实在烦闷时,就收拾、整理自己以前的书稿。也许是感觉到朱子的心情,自从回到建阳后一直阴雨绵绵,今天难得是个好天气,朱子决定把已经整理好的书稿搬到外面晾晒一下。 忙碌了好一阵才全部搬完,劳作让朱子的烦闷暂时消解了些,但也让朱子感到疲惫,他决定到房间中休息一下。无意间一回头,朱子看到原本堆放书稿的位置竟还剩下了一张书稿孤单的“躺”在那里,于是做事的严谨让他改变了刚才的决定。 纸张早就泛黄,可能是最近连续阴雨的缘故,纸张大半显得潮湿,原本整齐的字也因此变得散漫,朱子想起这是自己很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恐怕有三十多年了吧?!敝熳幽闷鹗澹邢傅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神州荆棘欲成林,霜露凄凉感圣心。 故老几人今好在,壶浆争听鼓鼙音。 杀气先归江上林,貔貅百万想同心。 明朝灭尽天骄子,南北东西尽好音。 朱子小声的地读着,三十多年前的事仿佛又浮现在了眼前。 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秋天,金朝皇帝亲自率领60多万大军进攻宋朝,很快,金兵就打到了长江边。南宋王朝面临南渡后最大的危机,宋高宗皇帝甚至都做好了随时出海逃命的准备。面对家国存亡的关键时候,宋朝将士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终于在著名抗金将领虞允文的指挥下,在采石矶(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境内)打败金兵,取得“采石大捷”。随后,宋军四面出击,将金兵渡江之路全部切断。不久,就在金朝皇帝准备再次发动渡江作战的时候,金朝内部发生叛乱,金朝皇帝也被乱兵杀死,之后金兵退回北方,宋朝军队趁机收复了大片土地。 朱子这首诗就是在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在兴奋中写成的。在诗中,朱子写下了他的激动:这场胜利就像一场春雷将蛰伏已久的人们惊醒;写下了他的想象:中原父老箪食壶浆,争相迎接宋军;也写下了他的期待:东西南北飞传捷报。 “那时候真的是热血啊,还是太年轻?!敝熳游⑿ψ培杂?。 可能是受父亲的影响,朱松是坚决的主战派,在朱子十一岁的时候,南宋也曾经取得过一场抗击金兵的大捷,朱松听到消息后曾兴奋地书写了苏轼的《昆阳赋》,用汉光武帝刘秀取得昆阳大捷和中兴汉朝的故事来激发朱子的爱国热情;加上年轻人本有的热血影响,此时的朱子是坚定的主战派,反对议和,希望能恢复中原故土。 当时有一个盛行的口号叫“内修外攘”,就是提倡对内修明政治,对外攘除金朝。朱子对这个思想极为赞同,这跟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圣外王”是相通的。但在以“内修”为主,还是以“外攘”为主的问题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深,朱子的思想慢慢发生了变化,他主要担心两个问题:一是收复中原故土;二是民心动摇。而且在看到南宋王朝对农民剥削日益加重、农民起义日益频繁后,朱子对后者的担忧更深,恢复中原的希望也就相应的被他放在了后面。 可以说,前期,朱子以“外攘”“恢复”为重;后期,则以“内修”“自治”为重。尤其在南宋一系列抗金军事行动失利之后,朱子更是感到恢复中原无望,其“内修”的态度就更显得明确。他甚至对曾经怒斥为“卖国贼”的秦桧的评价也有所改变。在“外攘”时期,朱子痛骂秦桧是“卖国贼”,指责其万死不足以赎罪,还砸过秦桧祠。但到了“内修”期,在某些方面,朱子也有点认同了秦桧,他不满意的只是秦桧主持的议和太过“草草”,不加考虑就答应金朝的所有议和条件。在对待金朝的问题上,朱子的态度开始从坚决的“武力对抗”转为希望通过“修文德”感化??梢运担熳釉缒暧胪砟甑乃枷胗泄蠓鹊谋浠?,不过他的爱国感情却是贯彻始终的。 “本来想亲眼看到收复中原的,可惜现在老了,恐怕是等不到那一天喽!”朱子苦笑着轻声说。 回忆让朱子忘记了刚才的疲惫,他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当年的热血是思想上的幼稚,也不认为后来思想的转变是“忘记了初心”,这些都是一个人思想上逐渐成熟所必须经历的阶段。于是他决定重新抄录一下这首诗,以纪念自己的青春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