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夷精舍是朱子创建的第三所书院,在今武夷山景区五曲隐屏峰下。淳熙九年(1182)七月,朱子在浙东提举任上弹劾唐仲友受挫,次年正月奉祠而归武夷,建此书院,四月落成,此即朱子所言“经始于淳熙癸卯之春,其 夏四月暨望堂成,而始来居之”。 朱子《行视武夷精舍作》诗夹注自述书院建造始末云: 武夷溪凡九曲,多急流乱石。此第五曲,水特深阔平缓,绿漪可 爱。 峰下小山重复,中有平地数十丈,乔木长藤,茂林修竹交相蔽 隐。旧无人迹,乾道己丑,予舟过而乐之。及今始能卜筑,以酬曩志。 ……方经始时,予以病不能来。至是送别山西,始自新村买舟以来,视 所缚屋三间,制度殊草草。然背负大隐屏,面直溪南大山,左有魏王上 升峰,右有钟模、三教等石,极为雄胜。 由此可知,在朱子之前,精舍故址还是“旧无人迹”的“蔽隐”之处, 乾道五年(1169)朱子舟行过此,已有卜筑之意。十三年后,此愿方得以实 现。然其规模,不过是草屋三间而已,故可在两三个月之内完工。 精舍营建之时,其友人赵汝愚正官福建安抚使,故命崇安县令、县丞以 官帑相助营建,但被朱子婉言谢绝。朱子说: 适闻崇安宰丞同到精舍,云被使檄有所营造,不知果然否?此是私 家斋舍,不当崽烦官司。不唯在熹私义有所不安,加以踪迹孤危,动辄 得谤,今更坐役官司起造屋宇,此正是好题目,彼等所日夜窥伺而不可 得者。侍郎见念之悉,岂当以此祸饷之乎?春间在彼,亦有朋友数人欲 为营葺,已定要束矣?!偎疚?,于义既不可,于事亦不便。盖其 一则必有骚扰,其二则不能如法,万一为之,自此熹更不敢入精舍矣。 由上文可知,赵汝愚之外,当时还有几位友人欲出资营造,也被朱子谢 绝。文中所言“日夜窥伺”的“彼等”,指的是唐仲友姻戚,时任宰相的王 淮、吏部尚书郑丙等,当时正在朝中掀起一股反“道学”逆流。朱子不愿因 此而授人以柄,更不愿因此而连累朋友。 对精舍的创建始末,朱子的友人,曾先后担任过建安知县和建宁知府的 韩元吉有《武夷精舍记》,述此甚详: 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山,在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 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潇洒 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予每愧焉。 淳熙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祠官之禄,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备瞧溆我媸谄湎逭鄹捍笫?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除草茅,仅得数亩。面势幽 清,奇石佳木,拱揖映带,若阴相而遗我者。使弟子辈具畚釵,集瓦 木,相率成之。元晦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 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 朱子自撰《武夷精舍杂咏并序》描述了精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结 合现存遗址来看,精舍面溪背山,占地约三亩。其原始格局大致为:隐屏峰 下,两麓相拥之中,有居屋三间,名为“仁智堂”;堂左有“隐求室”,为朱 子居室;右有“止宿寮”,奉迎亲友之用。山麓之外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为生徒群居之所,称“观善斋”。另有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 建筑。书院建成之时,四方学友士人云集,著名诗家词家陆游、辛弃疾、杨 万里、袁枢等均有诗以记之。 精舍建成,南方各省的学子纷纷负笈前来从学。朱子为门人宿所“观善斋”题诗云: 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 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 其从学门人之盛,据朱子挚友、诗人陆游为朱子门人方仕繇撰写的墓志铭中,有“朱公之徒数百千人”的说法。朱子本人则说“四方士友来者亦 甚众”。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1190)朱子赴漳州任前的八年中, 他主要在此聚徒讲学和从事学术活动。 朱子在武夷精舍讲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师生自建校舍,开“勤工俭学”之先河 “勤工俭学”本为现代用语,古代并无此说。然观武夷精舍之创建过程, 由于朱子拒绝了官、私各方朋友的襄助,而仅以微薄的祠禄自营,故其资金 明显不足。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朱子“躬画其处”,即自己设计?!爸幸晕?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此乃根据地形地势的不同特点,设 计建造适合的建筑物。又率及门弟子“诛除草茅”,得地数亩,“具畚锸,集 瓦木,相率成之”。从清理地基,筹集工具和建筑材料,到最后建房搭屋, 均由门生弟子挥洒汗水,自力更生来完成的。朱子对此虽有“视所缚屋三 间,制度殊草草”的遗憾,然纵观中国古代教育史,由师生自创校舍,朱子 可谓第一人,实开“勤工俭学”之先河。 2. 沿用《白鹿洞书院揭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子在淳熙七年(1180)任南康(治今江西省庐 山市)知军,兴复白鹿洞书院时所制定。朱子在总结前人办学经验的基础上 制定的这一学规,内容涉及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 行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白鹿洞书院揭示》体现了书院教学的根本宗旨和 目的,又明确了为学之序和修身、处事、接物之要,既表达了封建社会教育 的基本要求,又揭示了办学的一般规律。故在武夷精舍教学中,朱子仍将其作为精舍诸生从学的规则。 3. 指导学生承担部分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承担部分研究课题,是朱子在书院讲学中一贯坚持使用的教学 方法之一。如在此前的寒泉精舍讲学中,所撰《资治通鉴纲目》,其中部分 内容,即交由蔡元定、李伯谏、詹体仁等分工完成。 在武夷精舍,朱子又将此方法继续推行至其教学实践中。如门人黄榦, 曾协助朱子从事一些课题研究。朱子在淳熙十一年(1184)春正月写给刘子 澄的一封信中说: 旧书且得直卿在此商量,逐日改得些少,比旧尽觉精密。且令写出 净本,未知向后看得又如何也。 “旧书”指的是《小学》初稿。此书最早由朱子列出大纲,交其门人刘 清之(字子澄)编出初稿。在给刘子澄的另一封信中,朱子说: 《小学》书曾为整顿否?幸早为之,寻便见寄,幸幸。昨来奉报, 只欲如此间所编者。今细思之,不若来教规模之善。但今所编皆法制之 语,若欲更添“嘉言""善行"两类,即两类之中自须各兼取经史子集 之言,其说乃备。但须约取,勿令太泛乃佳。如管仲“畏威如疾"之 语,心每爱之。文章尤不可泛,如《离骚》忠洁之志固亦可尚,然只正 经一篇已自多了。此须更仔细决择。 文中对刘子澄所编《小学》初稿提出了较为详细的修改意见,其抉择、 取舍的标准贯穿着朱子的理学思想、教育思想。朱子又将此书稿交给黄榦, 并同其“商量”,这就通过编纂教材这一环节提高其从学门人的研究和判断 能力。 又如《易学启蒙》一书,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三月,是朱子为纠 正当时学者受现行《周易》文本的影响,而产生“缘文生义,穿凿破碎”之 弊而撰。此书之写作,由门人蔡元定协助完成?!吨煳墓肪矶洞鸩?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季通》书中讨论此书的修改之事甚详。束景南先生认为: 朱熹撰写《易学启蒙》,得蔡元定之说有二:一为《图》十《书》 九,一为奇三偶二,朱熹于《启蒙》中均以“蔡元定曰”明标?!缎?卷三《答蔡伯静》书一亦云:“《启蒙》已为看毕……但注中尊丈(蔡元 定)两句不甚分明……或于《启蒙》上卷之末添数句云:卷内蔡氏说: “为奇者三,为偶者二。盖凡初操,左手余一、余二、余三皆奇,余四 为偶;至再携、三摞,则余三者亦为偶。故曰奇三偶二也。"如何?说明朱子的《易学启蒙》一书,吸收了蔡元定的某些观点和部分研究成果。 4. 优游林泉,寓教化于游乐之中 朱子对旅游有其独到的见解。他说:“游者,玩物适情之谓。……皆至 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 而心亦无所放矣?!彼衔?,游乐,是通过“玩物”来锻炼自己的情操, 大自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故游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益补充。通过登 山临水,接触各类事物,来体察天下万物之理,即所谓“朝夕游焉,以博其 义理之趣”。故旅游既是其寓教化于游乐之中的教学方法,也是他提倡的“格物致知”的途径之一。朱子友人韩元吉在《武夷精舍记》中,将朱子率 弟子优游武夷林泉之下,与孔子率弟子登泰山之巅相提并论,揭示古代教育 家“志于道”与“游于艺”二者之间的关系。文曰: 夫元晦,儒者也。方以学行其乡,善其徒,非若畸人隐士,遁藏山 谷,服气茹芝,以慕夫道家者流也。然秦、汉以来,道之不明久矣。吾 夫子所谓“志于道",亦何事哉?夫子,圣人也,其步与趋,莫不有则。 至于登泰山之巅而诵言于舞零之下,未尝不游,胸中盖自有地。而一时 弟子鼓瑟铿然,“春服既成"之咏,乃独为圣人所予古之君子息焉者, 岂以是拘拘乎?元晦既有以识之,试以告夫来学者,相与酬酢于精舍之 下,俾或自得。其视幔亭之风,抑以为何如也? 由于武夷精舍坐落在集武夷山水之精华的五曲大隐屏下,为朱子在讲学 之余朝夕游焉,以博义理之趣,提供了绝好的条件。武夷山的自然和人文景 观均成为朱子率门人出游的观赏目标。 淳熙十年(1183),武夷精舍建成不久,朱子即率门人吴楫等赴一曲武 夷山冲佑观岁寒轩讲学。朱子《次公济精舍韵》《奉同公济诸兄自精舍来集 冲佑之岁寒轩因邀诸羽客同饮公济有诗赠守元章师因次其韵》,即作于此次 讲学之时。 淳熙十一年(1184)仲春,朱子与门人游九曲溪,写下了著名的《武夷 棹歌》十首。其通俗而又典雅的风格,回环往复的旋律,以及浓郁的武夷民 歌特色,吸引了由宋至清数十位诗家为之唱和。朱子的《武夷棹歌》也因九 曲船工的代代传唱而经久不衰,至今家喻户晓。 在武夷精舍讲学之时,朱子还率门人对武夷“船棺”“虹桥板”进行实 地考察。他对武夷山向来众说纷纭的武夷君的来历进行推断,认为“颇疑前 世道阻未通,川雍未决时夷落所居,而汉祀者即其君长,盖亦避世之士,生 为众所臣服,没而传以为仙也”。推断武夷君乃远古时期的部落酋长,并 驳斥了两岸“船棺之属”系仙人葬处为“诡妄不经,不足考信”的无稽之 谈。此说对引导门人科学地分析、认识武夷远古的历史和传说,起到了正面 的作用。 在武夷精舍讲学期间,朱子还率门人弟子走出武夷山,到福州、莆田、 泉州等地。通过对学者的互访,扩大了本学派的影响。如淳熙十年(1183)十月至泉州,与友人泉州名士陈知柔游当地名胜莲华峰、九日山等,留有诗 作。十一月到莆田访陈俊卿。陈俊卿之子陈实、陈守、陈宓,孙陈址,都在 此时从学于朱子。淳熙十四年(1187),又与门人王遇、陈孔硕、潘柄、黄 子方等同游鼓山。今鼓山涌泉寺后山仍存此次纪游的摩崖石刻。题刻原文: 淳熙丁未,晦翁来谒鼓山嗣公,游灵源,遂登水云亭,有怀四川子 直侍郎。同游者:清漳王子合,郡人陈肤仲、潘谦之、黄子方,僧端友。 朱子出访各地,使武夷精舍讲学影响扩大,不仅在出访途中即吸引了一 批门人弟子拜师门下,而且还有许多各地的门人闻风赴武夷山。其中如莆田 名儒林光朝的从子林成季,莆田方壬、??裳В畚湮馐俨?、吴浩父子,长 溪杨楫,惠安张巽,浦城杨道夫,仙游傅诚,闽县郑昭先,光泽李方子、李 阂祖、李相祖、李壮祖兄弟等数十名弟子,均在此前后赴武夷精舍从学。 5.刊刻图书、发布学术成果 朱子在五夫家居和建阳寒泉、云谷讲学时期,就有过刊刻图书的经历。 如在五夫家居时期,他于乾道五年(1169)五月,刻印由他所编订的《太极 通书》;在寒泉、云谷,则于乾道年间(1665—1173)刻印《二程遗书》《二 程文集》《论孟精义》和《上蔡语录》;于淳熙元年(1174)至淳熙八年(1181)刻印了《丿I朝名臣言行录》《弟子职》《大学》《中庸》《近思录》和 《古今家祭礼》等。 武夷精舍讲学时期,朱子继续发扬书院刻书的传统,将其编著以及友人 的著作刊行于世。如淳熙十一年(1184),将友人吕祖谦遗作《大事记》刊 刻出版。同年,编纂亡友张栻的《南轩集》四十卷,并为之刊版印行。淳熙 十三年(1186),朱子《易学启蒙》成书,由其门人蔡渊刊刻于建阳。淳熙 十三年(1186)成书的《诗集传》二十卷,次年由蔡元定刊刻于建阳后山, 版本学上称为“后山本”。淳熙十四年(1187)编成《小学》六卷,仍由蔡 元定刊行于建阳,封面题“武夷精舍小学之书”。这是我国有文字可考的 最早使用封面的图书。淳熙末绍熙初(约1188-1190),朱子自编《晦庵先 生文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刊刻于建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