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山观日出
2018-09-17 10:49:59??来源:闽北日报 责任编辑:郑正华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登山观日出,历史以来,是文人墨客游天下的雅好,也是普通百姓登高的乐趣。我曾登峨眉金顶,看过“普贤佛光”;攀泰山岱顶,壮怀“碧霞宝光”。然而,回故乡上匡山巅顶揽云望日,却与人看见一种意想不到“日出南浦美”,一种妙不可言的“日升闽地红”。 匡山,位于县城东南富岭镇境内,称城东名山,距城30公里与浙江省龙泉市相接壤,景区面积51平方公里,山形似匡庐而称。因浙西的章溢、刘伯温、宋濂、叶琛隐于山而久负盛名。主峰匡山斗,海拔高一千四百米,周围有百余座的千米奇峰耸立,如众星拱月。巍峨挺拔,雄伟险峻的最高处,有岩石形似坛,名香坛,是看日出的最佳景点,又称为“香坛观日”。 月是故乡明,日是故乡红。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背井离乡,那泱泱闽源之川,那巍巍闽山之巅,一直是心里的梦。秋天的下午,车到匡山,老李领着从右边出村穿竹林拾级而上,山路蜿蜒,坎道窄小,攀一段,憩一刻。只见漫山森林茂密,古树参天,鸟儿叫鸣,艳花怒放。到了环中亭,方见匡庐如“金交椅”,两边沟壑纵横,怪石嵯峨。侯佛光,安排就宿农家,半夜骤然雨下,清晨推窗见雨停,群山苍黛,层峦叠嶂。用过早茶,我们过了“坐看云起亭”,前面即是“祭天香坛”,步步小心地顺石梯登上坛,几位游客早就支开摄彩支架在虔诚地静等。 “日出了?!辈恢ざ埃移纠付?,只见云天之际,出现了一抹彩云,渐渐云层中央透出金黄,四周万倾彩云如潮起潮落。刹那间,一轮红日,像一轮火球燃烧在波澜壮阔云海中,映得霞光满天,千姿百态,与人日月经天的神奇,气象万千的瑰丽。 转头一看,天空云层中骤然幻化出七色光环,圈内有着自己的身影,艳丽无比,那不是神奇的佛光吗?正当人们雀跃欢呼,幸见“匡山宝光”时,一眨眼太阳又隐入云起雾绕中,漫天变得紫红起来。 “那是紫气东来”。李仕银告之,看到的紫光缘于雨后云雾的光照作用,说这紫气是匡山的喜气。据他家谱载记,先祖原是大唐开国将军李靖,他只知曾祖父看闽浦为风水宝地,才从浙江迁匡山下双桐村定居,村名源于“槡田桐山”的谐音。老李之言,教我想起古邑浦城的“紫光照耀”:闽越王馀善“临浦筑城”为都治,建安初置县为汉兴,三国时改吴兴,唐时改名唐兴。武则天为大周帝又改“武宁”,即将“李唐国兴”改成“武曌安宁”。后还位大唐,又改回县名为唐兴。玄宗登帝位,河南桃林县人在函谷关掘得桃符“李”字。玄宗喜以老子显灵,紫气东来,遂将改年号为天宝。是年,桃林县改名灵宝,远在东南仙霞关的唐兴县也改名浦城,何也?从大唐疆域来说真正的紫气东来是东南闽地呀。于是,浦城的乡里多用李世民子孙儿女封号为地名,城南石陂古称总章里为李高宗年号;而富岭为城东向,“孝悌里”,即用武则天大儿子谥号,“郊阳里”,即以她小儿子李旦谥号命名,李氏兄弟居东宫,旦是朝阳的意思,李旦两次为帝,足见匡山香坛的日出魅力,一方山水的“紫气东来”。 说话间,云雾慢慢散去,太阳又从天际出现,俯瞰闽浙百里,万物生机,妙不可言。 下香坛到“唯天在上”亭,饮茶小憩。见我看着亭匾,李仕银侃侃而谈,浦城地灵人杰,物华天宝,自汉唐以来,尤其宋代后就出了八宰相、四状元、十八尚书,其中徐荣叟、清叟兄弟俩宰相就在匡山下的水湾,父徐应龙,曾任刑部、吏部尚书;还有工部尚书邓佐、兵部尚书也出自富岭乡中。如此名人荟萃之乡,怎么不引得凤凰朝山,策人“东山再起”呢? “你看匡山,匚中一个‘王’,元末刘伯温四贤大隐此山,是匡扶大明天下之山呵?!毕ぬ侠钏裕倚挠兴?。读《浦城县志》载记,祖籍浦城的龙泉人章溢上城东匡山结庐读书避世,大谋士刘伯温上山为他作《苦斋记》:“天之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大文士宋濂也来此为他写了《看松庵记》:“犹松之好,志岂在斯乎”;文武兼备的叶琛等名士也造访到此。于是浙南四杰,浦城誉之“匡山四贤”。不久,朱元璋率领义军已打到浙南,闻四贤大才派员恭请下山扶助。据传,使者第二次来请,刘伯温就在祭天香坛晨观天像,看见赤日升起,霞光耀明,山下左是江山县,右为龙泉县,而两地中间正是南京,不正是“龙坐江山”应于天吗?朱元璋曾诗“三声唤出扶桑日,扫尽残星与晓月”。四贤下山后为建立大明朝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朝廷重臣。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锷焦廴眨烙星?。(王德仁) |
相关阅读: